shí

拾遗


拼音shí yí
注音ㄕˊ 一ˊ

繁体拾遺
词性动词

拾遗

词语解释

拾遗[ shí yí ]

⒈ 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,据为己有。

涂(途)不拾遗。——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
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。

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;

⒉  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。

拾遗补阙。

make good omissions;

引证解释

⒈  拾取他人的失物。

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期年之后,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,兵革大强,诸侯畏惧。”
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乐羊子妻》:“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,况拾遗求利,以污其行乎?”
唐 孟郊 《饥雪吟》:“下有幸灾儿,拾遗多新争。”
明 梁辰鱼 《浣纱记·遣求》:“化治街衢不拾遗,几兴 鲁 国欲倾 齐。”
章炳麟 《东夷诗》之一:“陇首餘餱粮,道路无拾遗。”

⒉  比喻轻而易举。

《汉书·梅福传》:“合天下之知,并天下之威,是以举 秦 如鸿毛,取 楚 若拾遗,此 高明 所以亡敌於天下也。”
颜师古 注:“拾遗,言其易也。”
唐 陈子昂 《为乔补阙论突厥表》:“圣人脩备以待时,是以正天下如拾遗。”
宋 司马光 《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》:“太宗 取两 浙,克 河 东,一统天下,若振槁拾遗。”

⒊  采录遗逸的事迹。
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序略,以拾遗补蓺,成一家之言。”
《南齐书·礼志上》:“吴 则太史令 丁孚 拾遗 汉 事, 蜀 则 孟光、许慈 草建众典。”
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<剪报一斑>拾遗》:“这篇一发表,我的剪存材料,可以废去不少,唯有一篇,不忍听其湮没,爰附录于后,作为拾遗云。”

⒋  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。

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臣愿为中郎,出入禁闥,补过拾遗,臣之愿也。”
《后汉书·胡广传》:“臣职在拾遗,忧深责重,是以焦心,冒昧陈闻。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崇教》:“有师友之名,无拾遗之实。”
《北史·外戚传·贺讷》:“詔 泥 与 元浑 等八人拾遗左右。”
清 姚鼐 《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》:“君方簪笔入 承明,努力拾遗供侍从。”

⒌  官名。 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,掌供奉讽谏。 宋 改为左右正言。后随设随罢。参阅《续通典·职官三》。

国语辞典

拾遗[ shí yí ]

⒈  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。

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「期年之后,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,兵革大强,诸侯畏惧。」

⒉  比喻轻而易举。

《汉书·卷六七·梅福传》:「合天下之知,并天下之威,是以举秦如鸿毛,取楚若拾遗。」
《文选·干宝·晋纪总论》:「自上逆下,非邻国之势也,然而成败异效,扰天下如驱羊,举二都如拾遗。」

⒊  采补缺漏遗佚。

《南齐书·卷九·礼志上》:「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,蜀则孟光、许慈草建众典。」

⒋  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。

《抱朴子·外篇·崇教》:「有师友之名,无拾遗之实。」

⒌  职官名。唐代谏官,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,掌供奉讽谏,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。见《旧唐书·卷四三·职官志二》。

英语to pocket a lost article, (fig.)​ to correct others' errors, to remedy omissions (in a text etc)​

法语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

分字解释


※ "拾遗"的意思解释、拾遗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当然,如果法制建设到位,综合治理落实,社会治安秩序良好,社会环境安定,夜不闭户,路无拾遗,什么防身武器都没了市场。

2.还有余票或观博还未过瘾的游客,不妨抓住这最后的几天时间,拾遗补缺,为自己的世博之旅画上圆满句号。

3.解放了,社会安定,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的新气氛。

4.出生高贵的敖烈天生乐善好施,嫉恶如仇,而且颇有治国之才,北平在他的治下,人人安居乐业,夜不闭户路不拾遗。

5.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民风纯朴,四邻友好。

6., 本文立足于对我省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过程的剖析,力图构建出一个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规范的模式,希望能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起到举一反三、拾遗补缺的作用。

7.解放了,社会安定,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的新气氛。

8.进了终南山地界,凌牧云顿时感觉到治安为之一靖,虽然谈不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,作奸犯科之事也基本见不着了。

9., 这类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之事,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,不足为奇。

10.“路不拾遗”、“负荆请罪”、“匡衡凿壁”、“程门立雪”等比比皆是的典故,佐证了一部源远流长的“文明古国”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