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ī

自知


拼音zì zhī
注音ㄗˋ ㄓ

自知

词语解释

自知[ zì zhī ]

⒈  认识自己;自己明了。

know oneself;

引证解释

⒈  认识自己;自己明了。

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然非自知奢僭也,犹 鲁昭公 曰:‘吾何僭矣。’”
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:“孤於 公瑾,义犹二君,乐 胤 成就,岂有已哉?迫 胤 罪恶,未宜便还,且欲苦之,使自知耳。”
明 宗臣 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夫才德不称,固自知之矣;至於不孚之病,则尤不才为甚。”
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论讽刺》:“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,然而他不愿意改正,只希望随时消掉,不留痕迹,剩下的单是美点。”

⒉  自然知晓。

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臣闻良玉不瑑,资质润美,不待刻瑑,此亡异 达巷 党人不学而自知也。”
汉 王充 《论衡·实知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

国语辞典

自知[ zì zhī ]

⒈  自身知晓、明白。

《三国演义·第九回》:「邕虽不才,亦知大义,岂肯背国而向卓?只因一时知遇之感,不觉为之一哭,自知罪大。」
《老残游记·第二回》:「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,自知万无生理,只好闭著眼睛,听他怎样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自知"的意思解释、自知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人应有自知之明,否则小往大来,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。

2.在很多人那里,一种洁身的缺乏并不是意志使然,而是一种不以为然的智识态度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他们生活的乏味和雷同不是他们对自己的选择,也不是对无可选择之处境的自然迎合,而是一种对自知之明的嗤之以鼻,一种对理解力的本能讥嘲。费尔南多·佩索阿

3., 春意盎然月梢头,花开花谢水自流。落红无尽胭脂泪,尽情飘逸人自羞。成王败寇自知谬,秋风归来送肠断,色彩绚烂如奈何?

4.是我自己自不量力,以为可以过上这个。现在有了自知之明,知道有些东西奢求不来。

5.我以一点微薄的功劳被封王爵,本来是不相当的,我却居之不疑,不是没有自知之明,而是向朝廷表明我是既贪恋富贵而又安于富贵的人。

6.人最难能可贵在有自知之明。最难做到在知足。最难珍惜是幸福。杨幂

7.许多人都时时为我见所蒙蔽而不自知,人不易自知犹如眼不能自见有力不能自举。

8.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。塞·巴特勒

9.有自知之明的人,犯了错误也不可怕,他会从中吸取教训。

10.人贵自知;有自知之明后,才能量力而为,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在最有效用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