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薰一莸的成语故事

拼音yī xūn yī yóu
基本解释薰:香草。莸:臭草。香臭夹杂,往往只闻其臭不闻其香。故用来比喻一善一恶之中,善易消而恶难除。有两个意思:(1)比喻善易消恶易存,或善不能止恶,恶能消善。
(2)一香一臭,善恶分明。
出处左传僖公四年: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 《左传》 僖公四年: 一薰一莸, 十年尚犹有臭。先秦‧左丘明《左传‧僖公四年》: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
一薰一莸的典故
春秋,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,先用龟卜算一下,结果不吉利,改用蓍草的筮法,结果不吉利的。献公说:“那就依筮叭。”卜人说:“不可,因为卜辞上说:专之渝,攘公之渝,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”意思是说献公的美德。
献公原已有三个好儿子,即太子,重耳及夷吾;专宠骊姬的结果,便会使他舍弃原有的爱心,将从前的爱子疏远,而爱骊姬那一人。这样,一好人和一坏人是不能相安的,即使经过十年之久,那臭 (指骊姬造成的罪恶) 气仍然除不清。当时献公一心爱骊姬,所以拒绝了卜人的劝告,立骊姬为夫人。
后来,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作太子,于是联络内廷的官吏,设计谋害太子,太子虽然逃到新城,但仍然自杀而死,重耳和夷吾则相继逃亡。可是,到献公一死,奚齐也被大臣们所杀,晋国车直在不安的政局下过了十年,和卜辞所说的话竟成了一种巧合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一薰一莸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彬彬有礼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83回:“唤出他两个儿子,兄先弟后,彬彬有礼。” |
酒囊饭袋 | 宋 陶岳《荆湖近事》:“马氏奢僭,诸院王子仆从烜赫,文武之道,未尝留意。时谓之酒囊饭袋。” |
凿壁借光 | 晋·葛洪《西京杂记》第二卷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 |
不攻自破 | 唐 顾德章《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》:“是有都立庙之言,不攻而自破矣。” |
语不惊人 | 唐 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诗: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 |
安眉带眼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8回:“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,直须要我开口说。” |
户告人晓 | 西汉 刘向《列女传 梁节姑姊》:“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?被不义之名,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!” |
骨肉之亲 | 闽剧《钗头凤》:“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,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。” |
断香零玉 | 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尸解》:“这是我断香零玉沉埋处,好结果一场厮耨,空落得薄命留。” |